摘 要: 现代城市水体景观是构筑于现代城市环境,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景观元素。但其也存在着千篇一律的“失忆”情况。本文从形态学角度研究水体景观的设计方法,力图使其在功能与形式上和谐统一,并唤起“集体记忆”。 

  关键词: 城市水体景观 “集体记忆” 设计方法    

  城市水体景观往往存在于城市的开放空间,是构建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但是现代城市水体景观也存在着“失忆”的情况,很多设计千篇一律,识别性减弱。这不仅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而且有各种风格式样实际操作中的混乱拼贴。解决水体景观“失忆”问题,要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需要功能类型与形式类型的和谐统一,使现代城市水体景观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共鸣,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1.城市水体景观建设的现状 

  在快速的城市化建设背景下,很多工程项目从设计到施工追求短平快的建设过程,便造成城市面貌千篇一律,缺乏识别性和归属感的情况。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形态过多的“拟古洋化”。 

  中国在现代景观设计方面起步较晚,时常出现一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偏向。另外,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建设重量不重质,同时肤浅理解中国园林艺术传统,使我国现代景观设计在传统中兜圈子,仿古之风,假山假水盛行。(如图1) 

  同时,部分开发者由于审美素养的局限,盲目崇洋,照搬国外形式和经验,在国内刮起“欧陆风”,到处建造西洋水景。从复古到崇洋,从古典到现代,造景无数,却没有形成真正的中国现代城市水景观风格和特征。[1]此外,当下许多城市盛行“房地产热”,景观设计总体格调不高。 

  1.2建造尺度不合理。 

  水景尺度过大,视觉效果不佳。许多城市的市政工程“好大喜功”,建造大尺度的广场,水体设计也如同巴洛克时期一样宏伟巨大。时常见到巨大的镜面水池只是一汪死水,平日里喷泉为省电等并不喷水,而且没有其他娱乐设施,人们难以接近。(如图2)大水体往往让人有种敬而远之的感觉,还有许多高喷,水柱高达数丈,直冲云霄,非常壮观,但与整个场景并不符合。 

  1.3形式平庸,主次不分,识别性差。 

  目前很多城市水体景观仅仅是一些点线面的简单运用,形式平淡无奇,毫无生气。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没有做到对于水体景观的合理布置,无序的设计使其形式支离破碎,并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和概念。 

  同时,地块级的水体景观规划也往往存在着这种平庸,规划和建筑先行,往往造成对其中水体景观的忽视。设计草草了事,缺少主题,主次不分,缺乏必要的组织和秩序,这些都是造成识别性较差的直接原因。水体景观对于人们形不成较大的吸引力,再加上环境生态的欠佳,有些水体景观变成了人们不愿接近的地方。 

  1.4形态缺少与传统和地域文化的联系。 

  水体景观设计要更加关注地域因素中的独特的精神内涵,在地点中建造出符合特定人群需求的构造来,空间形式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涵义,这种涵义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体密切相关。面对国际主义风格的影响,很多项目全然不顾中国自身环境,所以才会出现了“水煮鸡蛋”式的巨型水景观,出现无人问津笔直的人工河岸,出现人流稀少而雄伟壮观的滨水广场,那些水体的造型已不再是人们产生对家乡的记忆,而是充满了陌生甚至产生了恐惧。 

  二、城市水体景观的设计方法 

  舒尔茨对于规定了构成定居的主要成分:取向(Orientation)、识别(Identification)、记忆(Memory),在人和水体空间关系中提出构成意象层面的空间取向性、识别性、优化效应三种设计方法,并拓展集体记忆、“诗性”思维两个条更高心理层面的原则要求。 

  2.1空间取向性原则。 

  现代水体景观是处于现代城市中的要素,设计应协助城市空间使具有可以“定位”的作用,这体现在物质形态对人的影响上。比如将水体景观设置为标志物,那么,它就在特定的区域形成辐射的离心力,构成消极空间,处于周围的人群就可以以此作为定位。(如图3)再如在一个陌生的缺乏识别性的空间中,一条小溪的出现,可以引导人们前行。 

  2.2易识别原则。 

  构成并识别环境是人和动物的本能,环境的易于识别则是人的基本要求。感知者借助各种各样的线索,如对色彩、形状、动态或是光线变化的视觉感受,听觉、嗅觉、触觉、动觉等一切的感觉来认识景观是较高意义上的“可识别性”。[2] 

  2.2.1设计应注意视觉上的秩序性 

  水体景观的形象主要还要靠人们的视觉接受,人接收水体形象的活动包括:一是人的行进状态;二是人的观视角度。所以,视觉的秩序性要保证人在任何期望的观视状态下,水体设计的各要素要注意搭配组合,保持整体上的秩序性。 

  2.2.2统一的基础上寻求个性 

  水体景观的设计要与周围环境寻求统一,在统一的基础之上,为了加强可识别性,就要突出水体景观的个性。 

  2.3优化效应 

  优化效应就是要以主要意象景观为重点突出,其余的意象都服务于主体意象,而不能喧宾夺主。在多水体景观组合中,单体水体景观各类元素的运用和搭配应认真考虑,根据规划的特征和人们的行为而定出重点水体景观和次要水体景观。 

  2.3.1根据功能特征“意象优化” 

  上述几种水体景观根据规划的需要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比如边界主要具有划分领域空间的功能,往往不需要设计得太丰富。而一些组织周围建筑,形成空间中心的水体则需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作为重点设计对象。 

  2.3.2根据人的需求“意象优化” 

  人的“亲水性”决定了水体景观的设计跟人的心理行为关系密切。如边界等一些实用功能性较强的水体,人们可能不常到访,景观元素的组合应简单实用。一些比较重要的可观可游性水体景观,如水体轴线景观,元素选择组合应多样丰富并突出主题。还有道路性水体,有时要考虑人们的观视状态再做设计。 

  2.4唤起集体记忆 

  对于水体景观类型的研究,最终目的是唤起集体记忆。市民的“集体记忆”同真实城市通过“类型”这一中介而得以沟通。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一种在现实中依然运动着的连续思想流,它始终受到特定时空中群体的支持,属于被群体或个人使用着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3]水体形态对于人们心理层面的意义就显现出来,成为人们在记忆城市时进行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的基本参照。同时,对于社会,水体景观形态更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文化传承方式,其空间结构与要素组合方式集中反映了城市社会化活动中的集体意识。 

  3.结语 

  赫兹伯格认为:“不同场合、不同时代的每一种解答都是一种对‘原型’的阐释。”水体景观类型由古典园林走向现代城市,受到历史文化、思想哲学、经济政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因素,继而形成了特有的场所特征。这种特征除了包括各种物质属性外,也包括较难触知体验的文化联系和人类漫长时间跨度内因使用它而使之赋有的某种环境氛围。现代城市水体景观设计一定要把握这种特定的环境氛围,唤起产所精神,与其他的城市景观要素组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城市魅力。    

  参考文献: 

  [1]周武忠著.中西园林的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3]朱蓉.集体记忆的城市――城市形态构建的时间观和价值取向[J].华中建筑,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