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护岸滨水景观设计探究

摘要:不同的河流因其所处地区的气候和地质条件的不同而拥有了各异的形态,滨水景观设计因为不同的河流形态而有所差异。高护岸滨水景观设计因其所处河流的特殊条件而与一般的滨水景观设计有着显著的区别,它有着滨水景观设计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其特殊性,本文以这种特殊性为出发点,以创造出既能满足防洪安全、又具有优美的景观环境的生态型的滨河景观为目标,结合当前高护岸滨水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护岸滨河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高护岸 滨水景观设计 生态 空间 

  1概述 

  1.1高护岸滨水景观设计 

  滨水景观设计的对象主要是城市的滨水区,滨水区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对于提高城市景观品质、改善城市环境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滨水区也是一个包含了众多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复杂系统,一个良好的滨水景观设计不仅要满足城市防洪安全,还要考虑河流生态的健康发展和满足人们对于良好的景观环境的需求。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部分河流的河道与河岸的高差较大,针对此类河流的设计就要采用高护岸的形式来确保城市的防洪安全,而高护岸形式的采用则对滨水景观设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并使其区别于一般河流的滨水景观设计。 

  1.2高护岸滨水景观设计的特点 

  护岸是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的过渡地带,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自然状态下的护岸有着丰富的植物构成,它包括: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草地、灌木、林地,且在形成鱼类、两栖类、昆虫、鸟类等生物的栖息环境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护岸承担着城市防洪作用,也是人们与水环境接触的媒介,它的设计要保留河流的天然美学价值。因此护岸设计就成为了滨水景观设计的重点 

  与一般的护岸设计相比,高护岸的设计使得整个滨水景观在竖向上有了较大的设计空间,同时如果护岸的坡度较缓,就使得护岸在横向上也有了较大的设计空间,因此高护岸的设计空间比一般河流护岸的设计空间要大很多,也更为复杂,因为高护岸的特性,护岸的防洪作用和河水的冲蚀作用需要好好考虑,而且护岸的做法将直接决定滨水景观的整体效果。 

  高护岸竖向上的高差将人与水的距离拉远,客观上使得景观的亲水性变差,要弥补这样的缺陷就要通过护岸形式、护岸空间和岸上空间的良好设计来为人们进行亲水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1.3当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3.1高护岸设计对河流生态考虑较少 

  当前的高护岸设计往往采用混凝土等硬质形式,虽然近年来注重了对硬质护岸的美化,但是对河流的自然生态考虑仍然较少。护岸是防洪方面的重要水工结构,其设计应首先满足城市防洪要求,但是单纯的水工构筑物式的护岸往往采用混凝土等人工材料,这些材料的使用虽然会使防护效果立竿见影,比自然河岸有更强的耐冲刷能力,但是硬质材料的使用也破坏了河流与河岸的水体交换和调节功能,生物多样性也随之降低,同时,硬化降低了护岸的粗糙度,减弱了其削减流水能量的能力,可能会对下游的防洪造成压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混凝土式的高护岸设计并非是最好的选择。 

  1.3.2高护岸设计的美学价值不足 

  滨水景观设计并非河流防洪功能的对立物,河流景观是人类对河流开发结果的具体化的外部形态,其开发的动机可说是取决与河流的功能。功能只是概念性的东西,不能决定其外观和形态。如果河流的防洪功能完备而河流的外部景观不好,亦不能因此而认为防洪功能和景观是对立的,只能说明在建设防洪设施时没有很好的考虑景观效果[ ]。高护岸的设计通常是按防洪等非日常情况的评估而设计的,但是将其作为日常的景观欣赏时,往往会对河流景观产生不良影响,这种不良影响常体现在过于明显的人工痕迹破坏了河流的自然风貌,与周围环境产生不协调的感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于河流的自然美学价值需求越来越高,以往单纯服从于河流功能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滨水景观的需求了。 

  1.3.3护岸设计的亲水性不足 

  当今人们对于亲水的需求已经从简单的接近水体和观赏水景转变为景观视觉享受与感受自然生态共存。构筑垂钓、戏水、野营、运动等水上活动和近水活动空间,通过滨水环境氛围的营造,使得人们获得心理和精神情感的满足。 

  传统的高护岸设计在竖向上使得人与水的距离更远,且没有为多样的亲水活动提供空间,高护岸设计在横向和竖向上都应该以合理的空间组织方式将使用人群引导至与水比较接近的平面上,并为水上活动和亲水活动的开展提供空间。 

  2设计原则 

  2.1满足防洪要求下的环境优先原则 

  防洪要求一般分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二十年一遇、五十年一遇和百年一遇,应针对这些标高进行具体设计。硬质护岸应尽量减少以利于河流的水文过程和生物过程,根据河道的具体条件和防洪要求灵活设置不同种类的护岸。不能满足防洪功能的滨水景观是不可接受的,但是单纯依据功能性或美学来设计也是不可取的,只有结合生态学原理才能做出较为完善的设计。当然,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水体也将是一个受公众欢迎的滨水景观设计的基础,良好的水质也进一步为亲水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2亲水原则 

  和水接触是在滨水环境中的人们的基本愿望。高护岸滨水景观设计的亲水原则应体现在两方面:观水、戏水。丰富的水边景色和富于变化的水边形状可以为观水提供很好的对象,而不会因缺乏变化而显枯燥乏味,戏水则要求护岸的设计和滨水设施的设计可以方便人们到达水边或是接触水,从而满足人们物理和心理方面的亲水需求。同时,接触水必然要在安全的前提下,在流速快和水深的河段最好不设接触水的设施,亲水的原则要灵活运用。 

  2.3护岸景观与周边环境的融合性原则 

  护岸是滨水景观中人们重点利用的部分,也是河流景观中较为引人注意的部分,高护岸设计较一般的护岸体量更大,因此也就成了整个滨水景观设计的重点部分,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景观的整体质量。高护岸在材料和种植的选择上应尽量做到与河流的整体风貌相融合以产生自然的美感。同时,高护岸在空间设计上应该与岸上空间相融合,在水域和陆域之间做好衔接,在整个滨水环境中形成流动的空间,为人们进行滨水活动创造条件。   3设计方法 

  3.1生态驳岸的运用 

  自然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运用自然本身的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设计的根本思路[ ]。不同种类的生态护岸的防洪强度不同,生态护岸的运用应根据河流的具体防洪要求而定,此外,生态护岸形式的选择还应考虑岸上空间的种类,如果岸上空间经常要承载大的人流量,可适当采取硬质护岸来满足场所的需求,并与场所环境相匹配。目前生态护岸按照材料和建造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硬质护岸、自然型护岸、混合式护岸。 

  (1)硬质护岸:主要由硬质材料如块石、混凝土块、石笼、堆石等构成,但建造时不用砂浆,而是采用干砌的方法,留出空隙,为滨水植物、动物创造栖息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硬质护岸逐渐会呈现出自然的外貌。如果有足够的用地,可以将护岸以阶梯的形式分级布置,阶面上可作为绿化用地,也可以作为休闲空间或散步场所。硬质护岸适用于需要较高的抗洪强度和较强的抗冲刷能力的河段,也适用于岸上空间商业氛围较浓的地段。其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且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其缺点是会破坏河岸的自然植被,完全改变了原河岸的生态环境,而且硬质护岸的人工痕迹较明显,不符合当前人们对河流的自然审美取向。 

  (2)自然护岸:自然型护岸可分为两类,自然原型护岸和自然改造型护岸。 

  自然原型护岸直接利用适合滨水地带生长的植物,并将其种植在护岸上,利用植物的根系,茎、叶来固堤。适用于用地充足、岸坡较缓侵蚀不严重的河流,生态效益最好。自然原型护岸的设计应重点考虑植物的运用,最好选取原生植物,其次,对河岸的地形也可做适当改造以利于景观效果。 

  自然改造型护岸利用植物切枝或植株,或将枯枝与其它材料组合,防止侵蚀,控制沉积。自然改造型护岸比自然原型护岸更耐冲刷,防洪能力更好,但是生态效益也稍差一些。目前自然改造型护岸主要有几种形式:树桩、柴笼、枝条捆包、植被格、木笼墙、树枝沉床、树木铺面、原木与根系填料铺面、休眠树干、棕纤维卷。 

  (3)混合型护岸:混合型护岸综合了以上两种护岸的优点,具有硬质护岸的稳定性和自然型护岸的外观,见效快,生态效益好。混合型护岸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种植植物的堆石、与植物结合使用的插孔式混凝土块。 

  总之,采取哪种生态护岸的形式需要同时根据河流的情况和岸上景观风貌来加以分析确定。 

  3.2提供多种多样的亲水活动 

  能为使用者提供多种亲水活动是衡量滨水景观优劣的标准之一,同时,丰富的亲水活动本身也是景观的一部分。亲水活动可分为休闲型、运动型、聚会型、科学教育型。根据河流的情况和河岸土地的利用情况来判断可以进行哪些亲水活动,并根据亲水活动的类型创建匹配的亲水设施。 

  休闲型亲水活动包括戏水、捕捉采摘、观赏、散步、野营等。休闲型活动是发生频率最高的亲水活动,对场地的要求较低,不过对于戏水活动需要根据沿岸河水的深浅,河水流速的快慢、水质的好坏来谨慎安排以确保安全。必要的亲水设施包括步道、踏步、座椅、桥廊亭、厕所等,这些设施基本可以满足休闲型亲水活动的需要。 

  运动型亲水活动可按活动进行的地点划分为水上、水边和岸上运动,水上运动一般指划船类的活动,其对河流的条件具有一定的要求,水面宽度小于10米、水深不足0.5米的河道不宜进行水上运动,此外,水流及水生植物也直接影响水上活动。水边运动一般包括垂钓、航模、放风筝等,岸上运动一般包括慢跑、自行车运动等,如果有足够的场地,也可安排球类运动。 

  聚会活动可分为小型聚会和大型聚会,小型聚会如朋友聚会,一般的空间即可满足,大型聚会如演唱会、展览等则需要较大空间,可利用水边宽阔的场地,临时搭建一些舞台、座椅。无论空间的大小,都要结合水边环境,营造舒适宜人的氛围。 

  科学教育型亲水活动包括科学研究性质或科普性质的观察研究水生动植物、水边际动植物群落和小气候环境等相关活动,比较常见的有鸟类观察记录,研究鸟类迁徙、筑巢、繁衍等生活习性,为学科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科普教育性质的观察蝌蚪生长演化过程,萤火虫、蜻蜓等野生昆虫的生长性,鱼虾类生活,芦苇净化水体等,培养人们了解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兴趣[ ],科学教育型活动的开展需要有较好的自然条件为各种动植提供栖息环境,同时也要设置观察设施,并配合说明牌进行讲解,对于某些鸟类的观察,应确保一定的距离,人与鸟类的营巢地的距离需要保持在30米左右[ ]。 

  3.3护岸空间与水面和岸上空间的连接贯通 

  高护岸在空间设计上是连接水面与岸上空间的纽带,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在滨水空间的体验。 

  在与河流平行方向的空间设计上与一般的河流护岸空间相似,基本沿河流走向布置,主要用于观望、散步、慢跑和闲坐,另外,也要根据亲水活动的需要设置节点空间,使空间富于变化,避免人们长时间处于同种空间的无聊感,提高景观质量。 

  高护岸在竖向上使人与水面的距离较远,为了改善亲水性,在通向河流方向的空间设计上应注意与岸上空间的连接贯通,使用踏步或缓坡连接不同高差的平面,使人们可以方便到达水边开展各种亲水活动,并根据亲水活动的种类设置空间,例如:用于散步或慢跑的亲水栈道、用于观望或垂钓的平台和用于戏水的浅滩等。 

  4小结 

  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待滨水景观的态度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关注防洪安全到注重人工景观的美化,再到现在的对自然河流景观的欣赏,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也顺应这一趋势。高护岸滨水景观作为滨水景观的一个特殊分类,其设计应该改变以往粗暴地对待河流的态度,采用更为综合的设计方法来创造自然友好型的滨水景观。毕竟,有树、草、鱼、鸟及水、土、石等自然物体的河流景观,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河流景观[ ]。